“螺蛳粉臭得要命,有什么好吃的,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吃一口!”
“啊,真香!”
今天要说的是个严肃的话题。
最近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回家拐进小区前,我老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对,人还是少了点,但我说的不是这个。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醒过味儿来。哦!原来少的是空气中那股弥漫着的炸臭豆腐的味儿!
竟然觉得那臭烘烘的味道,有点勾人,有点上头,有点嘴馋。不过没关系,反正有这想法的,肯定不止我一个。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香喷喷的东西勾人馋虫没什么问题,但为啥各种闻着臭了吧唧的食物,也一点没输阵,照样让人欲罢不能、越吃越上瘾呢?
味道已经溢出屏幕了……
不同的鼻子,不同的臭
在我看来,好多人爱吃臭,首先应该是有心理方面的因素。查了下资料文献,却发现结论大多在说人们都是出于猎奇、因为受虐倾向等等,我觉得这有点缺乏科学的严谨,不符合我们《博物》的定位。所以,不足信但也无可反驳。
文化传统呢?我的理解是习惯养成。你从小被灌输教导“这东西能吃、好吃”,然后就逐渐接受并且习惯了。
这跟食物本身臭不臭,没什么太大关系。
虾酱,你觉得臭还是香?
不过我觉得文化传统这事,也没有实际数据和依据。就像北京老一辈人很多喜欢喝豆汁的,但我们这代人接受它的概率就大幅下降了。
所以,我觉得能上升到科学理性分析的,也就最后一种原因——得从食物的成分和人体嗅觉、味觉上来分析。
接下来,咱们来码一码那些著名的、所谓“闻着臭,但吃着香”的食物,基本上大概分成两类(随便举几个例子):
天然的:榴莲发酵的:臭豆腐、臭鳜鱼、酸笋、虾酱
有天然臭味的食物,榴莲最具有代表性。
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一定会有很多资深榴莲粉跳出来痛斥,说榴莲是香的,不懂欣赏就不要贬低别人的爱好。
先别急,咱们就事论事,不抬杠。单从嗅觉上说,榴莲确实会散发出一些令人不太愉悦的味道。
如果你非要说这是香的,我也没办法,毕竟每个人的气味感官评判不同,对气味因子产生神经反应的阈值不同。
控制人类嗅觉感受器的400个基因,有将近100万种变化,任意两个人的感受器也会有30%的差异,所以对气味的接收能力也不同,即使是同一源头散发的气味,每个人闻到后都感觉不一样。
嗅觉感受器以及嗅觉系统的组成
单从成分上来说,榴莲的果肉中,含有很多种硫化物。
上过化学课的朋友,应该都体会过硫化氢的威力,有机硫化物基本上都有不太好闻的味道——臭鸡蛋?烂洋葱?熟韭菜?
榴莲产生恶臭的硫化合物循环
反正这是书本里的描述,而且它们一般挥发性都比较强,俗称“味儿冲”。
当然,榴莲中也含有一些乙醛、乙酯类的物质,它们则负责产生果香味、奶油味等。
总之就是,这两类单纯会产生香和臭的有机物混在一起,接下来就得看每个人对它们的嗅觉接受程度了(这是个很中立的说法)。很多其他热带水果,都有这个效应。
一只闻了榴莲的猫
嗅觉它说臭?味觉吃着香
至于发酵呢,平心而论,发酵就是一个食物腐败的过程,也就是不再新鲜的意思。
人类为什么会生产发酵食品,可能要追溯到对食物的保存发展历史,这里就不讨论了,我们只从结果来分析。
既然是腐败,多少都会有产生一些不好的味道——酸味、臭味,只不过有轻有重。比如腊肉、火腿之类的,你把它贴在鼻子上使劲闻,多少都会有点不太好的味道。
但是呢,经过发酵的食品经常会被用来“提鲜”。
这是因为发酵会让蛋白质分解,产生游离氨基酸。不过,经过重度发酵的食物,肯定上升不到提鲜的高度了,但起码吃起来还是很香的。
腊肉炒春笋
这就是“闻着臭吃着香”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跟嗅觉和味觉器官冲突了有关——嗅觉负责闻到臭味,但味觉却能感受到那些游离的氨基酸,所以得到的反馈就是鲜、香。
臭豆腐、臭鳜鱼、虾酱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某些有机物聚集在一起,味道过于浓烈的话,那就是臭了。但如果稀释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香。
比如制作香水的原理,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这个意思。像粪臭素稀释后会变成茉莉花香,臭屁中的吲哚稀释后同样是花香。
屎?茉莉花香??感觉哪里怪怪的......
菌类有时候也是这样,比如松露,拿一整颗贴在鼻子上闻,那完全就是一块馊了的抹布......
但是,如果把它切成碎片,稍微撒一点在食物上,立刻就不臭了,变成了鲜香。
还有一方面,可能出自味觉与嗅觉的对比反差——也就是靠极臭来衬托清香鲜美。但这些臭臭的食物在一道菜中通常不会是主角,只不过气味上占了压倒性优势而已。
就比如螺蛳粉里的酸笋。
酸笋发酵产生的味道,除了臭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酒味、坚果味,来衬托螺蛳汤;臭苋菜跟鱼一起烧,臭不臭另说,但确实能衬托出鱼的鲜美。
螺蛳粉的灵魂——酸笋
以上只是个关于小编的纸面分析,具体到人来说的话,还要考虑个体差异、个人好恶、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
也正是因为这些,闻着臭但吃着香的食物,才会一直存在。
以上文章来源于博物,作者郭亦城
《博物》杂志,用最科普的视角,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你讲述衣食住行,花草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