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乐活

最近少穿这3种颜色的衣服出门,严重可致失明,甚至死亡!

2025-05-02 08:13 来源:爱青岛

随着天气转暖,昆虫数量与种类肉眼可见地增多。

期间有不少人发现,自己穿着某种特定颜色的衣服出门时,总能受到飞虫“偏爱”。

有时只是路过绿化带或者树荫下,一回神发现身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小虫子,不少虫子还往衣服、头发里钻,一眼看过去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图片

为什么这种特定颜色会格外吸引虫子?出门在外,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免受虫子侵扰呢?

1

我们爱穿的这几种颜色

是虫子眼里的“热门景区”

1
虫子的这种“偏爱”,源自趋性

趋性,指昆虫对某些外部刺激做出的定向反应,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物学行为,这种刺激可以是光、温度、气味等等。

昆虫对色彩的趋性叫做趋色性,不同颜色所反射出的不同光波,能被昆虫的视觉敏锐感知,从而吸引特定的昆虫。

趋色性在昆虫觅食、求偶、选择栖息地、躲避天敌等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部分昆虫都对黄色具有较强的趋性,其次是蓝色、绿色

如蚜虫、小绿叶蝉、粉虱、斑潜蝇等虫子对黄色更为敏感;而蓟马这类虫子则对蓝色较为敏感。

2
虫子找上门,不要随便拍

被虫子围绕是一件容易让人烦躁的事,可以选择将虫子直接赶走或抖掉。

假如飞虫不慎入眼,建议不要随意用手揉

有些虫子可能带有倒钩,揉搓容易导致眼球结膜水肿、角膜上皮脱落等,可用清水冲洗、多滴眼药水、多眨眼等。

注意!尽量不要和虫子直接接触,如非必要最好别直接伸手拍死。

由于我们难以第一时间判断虫子是否有毒,接触后可能导致难以估量的后果……

2

被虫盯上不是小事

后果可能超出想象

1
蜱虫,致命病毒的“搬运工”

之前有网友发帖,记录了母亲被蜱虫咬后发病去世的全过程,该网友称,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没想到竟是“蜱虫病”,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

图片

蜱虫多活跃于植物茂盛的场所,作为一种吸血的寄生虫,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可传播多种疾病

被叮咬后,其唾液会导致周围血管炎局部充血、水肿、出血,以及角质层变厚。

假如被蜱虫携带的传染病毒感染,可能出现高烧、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极易被误认为感冒发烧,从而耽误治疗。

如果被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蜱虫叮咬,还可能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部分患者或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蜱虫虽可怕,被咬莫惊慌

✘错误做法:

被蜱虫叮咬后,千万不要硬拽、拍打等方式强行硬拔,容易导致蜱虫口器或头部残留体内,引起病原体感染。

✔正确做法:

可使用酒精“麻醉”蜱虫,再用小镊子贴近皮肤位置轻轻夹住蜱虫头部,垂直方向拉出蜱虫,随后用酒精或碘酒及时消毒被叮咬部位,并及时就医。

此外,被蜱虫叮咬后,部分疾病的潜伏期可能长达一个月,如果清除蜱虫后几周内出现发热、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2
隐翅虫,自带强酸的“杀手”

还有女子遭隐翅虫袭击眼皮腐烂的新闻引起热议,不少网友纷纷在评论区晒出同款遭遇。

图片

这种虫子多栖息于林间、森林地表枯枝落叶等环境,体内的酸性液体和普通浓盐酸Ph值相近,因此沾上它的毒液,易导致人出现条索状、点状水肿性红斑,或者出现丘疹、水疱、脓疱等症状。

假如沾到眼睛,还会灼伤结膜角膜,严重甚至导致失明

沾上隐翅虫,可以这样做

假如不慎沾上隐翅虫的毒液,注意接触毒液部分不要再碰身体其他部位,可用生理盐水、苏打水冲洗患处,并及时就医。

3
毛毛虫,有着可怕的“毒针”

毛毛虫主要活跃在树叶、树干等地方,有些毛毛虫身上可能长着有毒的刚毛,如果被这类毛毛虫主动攻击蛰伤,疼痛感往往非常剧烈,程度视毛毛虫的种类而定。

此外,被毛毛虫蛰伤还可能导致过敏,如毛毛虫皮炎,表现为皮肤痕痒、接触性皮炎、水疱、鞭痕、小红包、疼痛等;

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鳞翅目皮炎,表现为荨麻疹、上呼吸道感染、恶心呕吐、支气管痉挛等疾病。

如果毛毛虫的毛刺不慎入眼,还可导致急性结膜炎,危害眼睛健康。

被毛毛虫扎到,先做这件事

假如被毛毛虫扎到,应第一时间在不直接接触毛毛虫的前提下将它从皮肤上拿开。

而后使用胶布或透明胶带反复多次粘除皮肤上毒毛,及时用肥皂水或碱性水溶液进行冲洗。

可使用冰敷减缓红肿症状,观察情况是否严重,并及时就医治疗。

3

想要减少虫子“骚扰”

外出可以做好这几步

1
少穿虫子喜欢的颜色

前文中提到,多数虫子对黄色、蓝色、绿色具有趋性,因此需要去往户外环境时,可以选择穿其他颜色的衣服,以降低对部分虫子的吸引力。

2
穿长衣长裤,不给虫子可乘之机

如果要去植物茂盛的户外游玩,可以穿长衣长裤,扎紧裤腿,减少露肤度,让虫子无从下手。

必要情况下,还可佩戴护目镜,防止昆虫进入眼睛。

3
喷洒驱蚊液,让虫子“敬而远之”

驱蚊液、风油精除了喷在皮肤上,还可以喷到衣服、背包上,气味扩散到四周,能有效防蚊防虫。

两个月以上儿童可使用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三岁以上儿童,还可选择柠檬桉油,对防蜱虫都具有一定效果。

4
避免去虫子扎堆的地方

多数情况下,虫子主要栖息于植物茂盛、靠近水源的地方,如非必要,可以远离这类场所,降低遇到虫子的概率。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