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乐活

每天走一万步,血糖不降反升?这5类人,当心血糖越走越失控

2025-04-21 08:31 来源:爱青岛

都说“饭后百步走,活过九十九”,吃完饭散步消食,是不少朋友一直坚持的养生习惯,更有研究表明,走路还能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有利血糖健康。

但可可也时常看到这样的评论:

为什么我饭后散步回来,血糖反而升高了?

每天走路一万步,为什么血糖还是越控越高?

图片

难道走路降血糖是空有其名?当然不是,而是很多朋友都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走路就能降糖。但事实上,如何走、走多久,都有门道可言!

1

散步时机没选对

当心血糖越“走”越高

1
刚吃完饭就散步,肠胃可能很“受伤”

饭后食物未充分消化,血液集中在胃肠道中,此时若是大幅快步走,可能导致胃肠供血不足,引起恶心、腹胀,还可能导致肌肉与内脏“争血”,增加心肌缺血风险。

更建议大家在饭后30-60分钟左右进行简单活动,此时血糖处于峰值,适量的活动能帮助身体快速利用多余糖分,进而削减高峰值

不过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需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避开药物高峰期进行,以免增加低血糖风险。

2
饿着肚子去散步,血糖可能会失控

有一种说法认为“空腹运动更燃脂”,能让人瘦得更快,放到血糖问题上,也难免有朋友误以为空腹散步能更好地消耗血糖。

但事实上,空腹状态下散步运动,会因体内能量欠缺,导致肝糖输出增加,进而造成血糖升高,并不利于控糖。

尤其是清晨,体内激素水平偏高,胰岛素水平也处于高峰状态下,此时散步运动会进一步让体内血糖激素上升,增加血糖风险。

3
散完步喝饮料解渴,糖分吸收会更快

散完步口渴了,来上一杯清爽的饮料,多么沁人心脾。但这样做,却非常不利血糖健康。

要知道运动过后,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会在30分钟内提升200%,此时若是摄入碳水化合物,可是会被快速吸收利用的。

即便是标注了“0糖”的运动饮料,其所含的赤藓糖醇等代糖仍会刺激胰岛素波动,造成血糖升高。

建议大家散完步后,还是尽量远离运动饮料、果汁饮料等饮品,适当喝点凉白开润润喉,纯天然又健康~

2

走路强度有个“黄金值”

过高过低都不利降糖

1
过度运动,容易让血糖应激

有些朋友非得走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才觉得运动量达标。但假如运动强度超出了自身负荷,反而会造成过度运动。

如此一来,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会促使肾上腺素刺激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胰岛素释放,导致血糖升高。且过量运动还会导致游离脂肪酸增多,减少肌肉对糖的利用,也不利血糖健康。

2
散步强度太低,很难有降糖效果

一般而言,在快步走的前5-10分钟左右,血液中糖分消耗不多,降糖效果不甚明显。而在步行30分钟左右后,血液中糖分被大量消耗,此时的降糖效果才得以明显。

因此如果咱们平时只是随便走两步就打道回府,自然很难达到理想的降糖效果。

3
1个“黄金公式”,算出理想运动强度

正确的运动强度,应满足“说话测试法”,也就是运动时能完整说出一句话,但无法流畅唱歌的标准

建议中老年人运动的心率公式为(220-年龄)×(60%-85%)

以60岁为例,运动中可能出现的最大心率为220-60=每分钟160次。用160分别乘以60%和85%,得出60岁的人运动心率范围应在96-136次/每分钟。前期建议先从96次/分钟开始,循序渐进。

4
这个步数区间,健康收益会更大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每日步行6000-8000步,即可达到较好的控糖效果,超过一万步的过度运动,反而会使血糖波动风险增加37%

对于平时缺少运动量的朋友来说,走得多了易导致膝盖受损和疼痛,因此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是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3

走路时搭配3个动作

降糖效果会更好

1
高抬腿,激活腹部肌肉

走路时收紧腹部,抬高大腿,迈出大步,保持节奏走10分钟左右,有助激活腹部肌肉,减少腰围,辅助降糖燃脂,尤其适合体重超标的糖尿病患者。

2
摆手臂,增加能量消耗

双手轻轻握拳,用大臂带动小臂前后大幅摆动,能够活动肩肘肌群,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能量消耗。频率可按照每分钟90-120步左右进行,坚持20分钟左右。

3
快慢步交替走,提高心肺耐力

慢走3-5分钟,再快走3-5分钟,如此交替进行,有助提高心肺耐力,刺激胰岛素敏感性,增强降糖作用。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