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感慨自己不再年轻了,熬不住夜、受不了寒,身体明显开始走下坡路。
而在我们生命中有5个关键时期,就像一道道“寿命坎”,掌握“闯关”窍门,跨过去了可能就离长寿更近一步!
30-50岁
你的胃可能正在变坏
30-50岁是肠胃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的阶段。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增加胃炎、胃溃疡、肠炎等疾病的风险。
俗话说,胃病三分在治,七分靠养。“养胃”的关键在于日常生活细节。
①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与多种肠胃疾病密切相关,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②调整饮食:多吃蔬果、鱼肉,常喝牛奶,适量吃些粗粮;少吃腌制、烟熏和辛辣食物;戒烟限酒,不喝浓茶。
③饭后养胃:饭后不宜立即坐着或躺下,以免胃酸逆流到食道。建议饭后站立或散步半小时左右,若有饱胀感,可在腹部顺时针按摩10~20圈,以促进消化。
50-60岁
把癌症扼杀在“摇篮”里
根据《2003-2007年中国癌症发病分析》,人步入中年后,癌症开始悄然出现,到50-60岁时,发病率更是呈直线上升趋势。因此,50岁后成为癌症筛查和干预的关键时期。
由于大多数恶性肿瘤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或者症状隐匿难以察觉,定期体检就显得尤为重要:
①肺癌:低剂量CT。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长期吸烟史,长期与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有癌症病史及家族史、肺部疾病者都属于高危人群,每年都要做一次。
②结直肠癌:肠镜为金标准,建议每3-5年做一次。若是有消化道症状,有肠癌家族史,有肠息肉史、消化道溃疡史等的人则要更早做。
③专项检查:女性从50岁起,每2年需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男性则需要结合临床评估,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潜在风险。
60-70岁
可能在加速关节“报废”
人的骨量在35岁以后就开始流失了,到60岁时,骨钙流失量可达50%!
随着骨钙流失,骨质疏松就易找上门,刚开始还只是腰背酸疼、腿脚抽筋、脊柱变形,再往后发展可能连翻身、起坐、行走都困难,甚至打个喷嚏、穿个衣服都可能诱发骨折!
60-70岁骨关节炎发病率开始显著上升的阶段。这一年龄段的人群中,膝关节、髋关节和手关节是最常受累的部位。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这是因为膝关节在日常活动中使用率极高,承受的力量也最大。
在这一阶段,应做好以下防护:
①骨密度检测:为了预防骨质疏松,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DXA)。
②补钙: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易致骨质疏松,从小就要注重从饮食中补充钙质打好基础,比如多补充牛奶、豆干、鱼虾等。
③补充氨糖:氨糖是修复关节软骨的材料,能补充软骨基质,使其保持弹性;还能催生并补充关节滑液,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对改善膝关节等不适症状大有裨益。
④适当的抗阻训练:像俯卧撑、举哑铃都可以,但强度较大,不适合体质较差的老年人,所以也可以试试做下面的动作:
*举矿泉水瓶
选择合适的矿泉水瓶装上水,握在手中上举10~15次,每天做3组,有助于锻炼上肢肌肉。
*用腿蹬墙
面向墙壁,坐在椅子上,用双腿蹬墙面,有助于锻炼下肢肌肉;也可以坐着平抬双腿,或用腿蹬弹力带等。
⑤改变日常小习惯:如跪在地上擦地、盘腿、深蹲等家务劳动,这些动作对膝关节压力较大;喜欢打太极拳的老人,也不要勉强蹲得太低,站着打高位太极就好。
60-80岁
别让心脑血管被堵死了
《中国卒中报告2023》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峰值在60-75岁;《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冠心病发病率在男性55岁、女性65岁后快速上升,心衰高发期为80岁以上。
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做到以下几点:
①强化监测:进行颈动脉超声等心脑血管监测项目,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②指标控制: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关键指标。对于65岁以上人群,血压目标值可放宽至<130/80mmHg;75岁以上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
③留意症状:密切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心脏病发作的常见症状包括胸中部疼痛或不适感,手臂、左肩、肘部、颌部或背部疼痛等,若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85岁及以上
抓紧保护大脑“不掉线”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和相关研究,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率在85岁及以上年龄段达到最高。
阿尔兹海默症不止是记忆力下降那么简单,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逐步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这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伤害,对家人也是一种重大负担。
预防老年痴呆,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①积极社交:社交过程中能锻炼到人的语言、逻辑思维和记忆功能等,有利于锻炼大脑功能,因此要积极社交。
②多进行记忆锻炼:日常生活中,可多进行棋牌、数字计算等游戏,或者发展练字、弹琴、剪纸、绘画等爱好,以锻炼大脑,做好老年痴呆的预防。
③每天吃点坚果:松子、夏威夷果、核桃、榛子、开心果、南瓜子等坚果中,有Omega-3脂肪酸、α-亚麻酸等成分,适当食用有助于改善大脑记忆功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