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乐活

排便有个“最理想”的频率!每天超过1次,心血管病风险就会增加

2025-03-14 07:51 来源:爱青岛

有人整天为便秘犯愁,每次蹲厕所都是一场煎熬;也有人排便特别通畅,一天甚至能拉好几次。

便秘固然不利于健康,那么排便次数多对身体有没有坏处呢?近期,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

1

每天排便超过1次

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北京大学研究团队追踪随访了近50万中国人的排便习惯,并分析了排便频率与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 与每天排便1次相比,每天排便超过1次的人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高12%,心力衰竭的风险高33%

  • 每周排便少于3次也与较高的缺血性心脏病和主要冠状动脉事件风险相关。

图片

为什么排便次数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系?科学家们提出了可能的解释:

排便过于频繁或过少,都可能意味着肠道菌群失衡,而这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后加剧炎症反应,从而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排便频繁还可能提示胃肠蠕动过快,这会导致食物还没来得充分消化吸收就被排出体外,容易影响新陈代谢和能量供应。长此以往,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血压波动等,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排便次数过少,则提示肠道蠕动过慢,废物在体内堆积,久而久之就可能对心血管造成潜在的危害。

2

这个排便频率最理想

你做到了吗?

排便次数太多太少都不好,那什么样的排便频率更健康?

事实上,最理想的排便频率是每天1次,且粪便成形、排出不费劲。这有助于及时排出身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毒素,保持肠道清洁和健康。而肠道好了,反过来又有助于促进规律排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维持整体健康。

但排便次数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个人体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很多人都做不到每天1次的最佳排便频率。

不过,目前普遍认为,只要粪便不是太稀或是太硬,且身体没有其它不适,排便次数从每天3次到每周3次都属于正常范围

3

做到2个改变

培养“每天1便”的好习惯

相比起每天排便多次的人,几天才能排1次便的人可能更多。所以,为了帮大家养成“每天1便”的好习惯,可可找来了2个促便小技巧。

1
调整饮食结构

粪便是食物未被吸收而产生的残渣,所以改变排便习惯还能先从调整饮食入手。

①膳食纤维吃够量

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能增加“粪便量”,当便便达到一定量,才会刺激肠道引起排便反射。同时,膳食纤维又能促进肠道蠕动,相当于给了粪便一个推动力,更利于粪便排出。

建议每天摄入25~30g左右的膳食纤维,大家可以参考以下食谱(总计约30.6g膳食纤维):

  • 早餐:燕麦片50g(约5g纤维)+ 1小把坚果(约2g纤维)

  • 午餐:糙米饭150g(约5g纤维)+ 炒西兰花200g(约6g纤维)

  • 加餐:1个梨(约5g纤维)

  • 晚餐:烤红薯200g(约4g纤维)+ 凉拌菠菜150g(约3.6g纤维)

【注意】膳食纤维量需要循序渐进地增加,避免短期内摄入过量导致胀气。

图片

②保持适量的饮水和脂肪摄入

水分可以软化粪便,脂肪则有助于润滑肠道,从而更利于粪便顺利排出。

建议每天饮水1500~1700ml,每天摄入油脂25~30g。

③适当增加发酵食物

发酵食物,如:酸奶、豆豉、泡菜等,含有的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从而帮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
建立排便反射

①固定排便时间

尽量在每天同一时间排便,以培养肠道的生物钟。尤其晨起、餐这2个时间段有天然的排便反射,是最佳排便时机。

即使在没有便意的情况下,也可以尝试在这两个时间段去厕所蹲一会儿,逐渐培养排便习惯。

②优化如厕过程

采用蹲姿有助于打开直肠角度,让便便顺利排出;而且下蹲时腹部压力大,也可以促进排便。如果是马桶,可以在脚下踩个小矮凳,上身微微前倾,模拟蹲姿。

同时,如厕要专心,不要看书、玩手机,以免延长排便时间,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性便秘,还易引发痔疮等疾病。建议每次排便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10分钟还没排出来,就别太强求。

图片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