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乐活

荐书:努力读书和工作,为什么知识没有带来钱?

2020-09-10 09:42 来源:书单

  踏入社会的前15年,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充满了机会和选择,同时也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

  如何用正确的思维规划这些年,变得至关重要。

  《破格》的作者白辂,曾经是外企和互联网中的佼佼者,有与各行各业人共事的丰富经历。

  她借由各式人才的成长案例,结合自己的思考,完成了这本难能可贵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好书。

  比如,人们总是认为,阶层和阶层之间的差距,体现在资产和社会地位上,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贫富差距中的隐形资产是注意力资源。

  我们常说的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本质上也是注意力资源的分配,有人把注意力放在生存,有人把注意力放在增长,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无论是新晋职场人,还是已经奋斗多年,这本书都会以更加深刻的角度告诉你,如何顺应规律,构建成事的思维框架。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本书关于事业,但又不只停留在事业,它用更加宏观的视角帮你看到前方的路。

  当潮涌一般的信息进入大脑时,这本书让你不再迷茫,快速找到正确的方向,赢得属于自己的理想人生。

  本书试读

  第7章

  用科学的方法优化人脉

  不断寻求进化环境,让我们在更高效能的环境中完成单靠自身,无法完成的进化与晋级。

  那些“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深远。

  相处10年以上的夫妻,不管他们相爱之初的差距有多大,在这10年当中,为了关系的融洽与减少摩擦,都会在自身的忍耐范畴内最大限度地向对方妥协与靠拢,甚至连表情纹都越来越接近,形成所谓的夫妻相。

  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无论自己是否愿意,当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紧密交织时,彼此灵魂的明暗盈缺向对方的渗透都是“润物细无声”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有的选的情况下,最好选择那些能够滋养我们并可以共同成长的人,因为其中的任何一方的成长都能够牵引与撬动对方的成长,从而形成长期的,如同跷跷板一样的“撬动型成长关系”。

  在一家公司上班10年以上的员工,不管他进入公司之前是怎样的行事风格,他在公司当中为了长久、舒适地生存,快速、富有竞争力地提升,一定会越来越靠拢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思维模式、行为逻辑。

  如果他不能做到保持靠拢,而持续坚持特异性,就会像一个无法与大齿轮咬合的小齿轮,在持续的摩擦之下丧失节奏,甚至发生碎裂。

  这种难以承受的不适感只会逼迫他尽早离开,无法生存10年之久。

  任何两者之间要形成平滑的接触,要么是一开始就像量身定制,要么一定伴随着至少一方特异性的萎缩。

  这个过程中强的一方往往更有破坏力,最终通过持续不停的摩擦,让弱的一方变为适合自己的形状。

  就像某些企业文化中必然有一环叫作“入模子”,不论你是橡皮泥、水果泥还是蔬菜泥,都要接受变成某种形状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

  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影响圈内的环境。譬如,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年度家庭财富计划,自己所带领团队的团队文化。面对我们影响圈外的环境,我们更多是做出了针对其标准的适应和妥协。

  譬如,学校对于个人的评价体系,整个行业对于某种岗位的要求,人际圈子内对于吃穿用度的隐形标准,等等。

  一旦进入外部环境,被改造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很多毕业于名校的家长非常执着于自己的孩子上名校的原因之一。

  因为回溯自己的教育经历,他们习惯了在与高手同台竞技的过程中满足高标准,虽然这个过程带有压力与艰辛,但是他们也在不断晋级中获得了更强有力的竞争锻炼。

  除了名校学历带来的就业优势,他们更相信这种与高手博弈的过程会让孩子形成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习惯,从而在进入社会之后面对更广泛的群体时更具备竞争力。

  当然,在选择发展方向时可以进行降维打击。譬如,你携带着某个行业的高精尖理念与技术进入依然粗放的市场,那么你将比那些不专业的竞争对手更容易赢得机会。

  但是当你选择合作对象时,不妨升维攀缘,让自己向上看,看看自己能否越过山丘,越过山丘之后,到底有多少人在等候。

  曾有人问我,第一份工作该不该去小公司?

  我的建议是,如果这家小公司没有一个足够优秀的老板或者创始团队,那么还是应当寻求一家在招聘当中有着高标准的大公司。

  我们在选择环境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选择那些天花板过低的环境。

  这会让我们对自己未来的上限估计过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保守的规划。我们的人生永远都在围绕着可能性做出行动,当我们没有看到可能性时,就无法为之做出有价值的行动,从而没有办法给自己带来有价值的变化。

  我的父母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在他们的高中时代刚刚开放了高考,但是很多人并没有选择考大学。

  因为他们不知道上大学将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多么大的改变;不知道未来的几十年,中国将发生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道开放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将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中流砥柱。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大学,因为他们从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前途当中看到了自己可能拥有的前途。

  我这些年接触过很多名校毕业的学生,也接触了很多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有些时候人与人之间并非一定在能力上有着不可弥合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前者的内心更坚定地相信一种可能性:我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为中国顶级的院校享受了顶级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在这里读书的人从进出学校的优秀校友身上,从与学校紧密联系的社会名流身上,看到了很多种更为远大的可能性。为了自己期待。

   来源:书单

     原标题:《每日新书 | 努力读书、考试、工作,可为什么知识没有带来钱?》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