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乐活

这么「装」的节目,看一集少一集!

2020-05-06 09:31 来源:电影铺子

一年前,一部《早餐中国》曾惹得亿万网友尖叫。

不知道多少人看得面红耳赤、口舌生津。

还有人从此养成了吃早餐的习惯。

一年后,导演又带着新作回来了——

《文学的日常》

与《早餐中国》的惹人上头不同。

这次的新片使人清醒又沉醉,回味无穷。

继用美食滋养了我们的胃后,开始用文学冲刷着我们的心。

——文学的日常。

——文学+日常。

这两个词,听起来就清清淡淡,熬不成一锅浓汤。

怎么就注入了灵魂,让人品过后赞不绝口?

文学。

离生活很近,但听起来却很远。

人们喜欢诗和远方。

但大多是向往憧憬中的意象。

当真正需要沉下心去体悟时,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将其束之高阁。

所以使文学更贴近生活,赋予更多烟火气,才能引人食指大动,从而体味其中的回味悠长。

不得不说,节目的安排很巧妙——

每一期,都安排作家的密友来拜访、闲谈。

而地点,也是在这些作家最熟悉自在的地方。

这使人更容易卸下防备,坦露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也可以更自然地展现出深刻、有趣的一面。

钱钟书曾说过一句有趣的话——

“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只蛋的鸡呢?”

而本片却恰巧将其反了过来。

观众在先被作家们的深刻有趣打动后,再慕名去寻觅他下的蛋——

文学。

作家们变得不再像书上签名的寥寥几笔般遥远不可攀。

跟着镜头游走于他们最惬意的小宅庭院、街头巷陌,眼前浮过的景象仿佛是他们心中天地的种种写照。

第一期探访的作家是马原。

马原是中国先锋小说开拓者及代表人物,与余华、苏童等人,被称为“先锋文学五虎将”。

他善于用“叙述圈套”来展示作品真实与虚构的转换,行文中更有很多关于人本质的隐喻。

拜访者是他的老友,画家吴啸海。

拍摄地点则是马原在西双版纳的家,位于南糯山姑娘寨。

马原的精神自传体小说《姑娘寨》就是隐居于此的灵感闪现之作。

这里不只是他的取材之地,个人居所。

更是他理想的“桃花源”

南糯山紧挨缅甸,位于中国地图偏南的最下角,这里有一座千年历史的茶山,同时还是哈尼族的聚居地。

马原隐居于此后,便开始着手将梦搬进现实。

“我崇敬的这些文学大师,都有居所。”

也正是因此,马原亲手设计了自己的城堡与书院——

九路马堡。

(这城堡……难怪被戏称为“向往的生活”之富人篇”)

书院内的每一个房间,马原都用了文学大师的名字来命名。

格林、加缪、福克纳、卡夫卡、霍桑……

——托尔斯泰屋和雨果屋并排而立。

这两座屋子是最纯粹的木楼,马原给了二人最奢侈的待遇。

片中,走到纪德屋时,马原情难自禁。

据马原自己所说,纪德是对他写作影响最大的作家。

纪德去世的时候,巴黎有30万人拥到街上为他送行。

评价纪德时,马原深以为然地用了戴高乐的话——

“只要纪德还活着一天,法国就有精神生活。”

“当冰冷的石板盖住了纪德的时候,法国的精神生活就停止了。”

想象一下。

感受一下。

漫步在这里,就像是漫步于这些先行者的簇拥之中。

睹“名”思人,更仿佛看到他们远超时代的深刻正指引着前路。

马原将一片荒地变成了“桃花源”。

在这里开始了自己晴耕雨读、鸡犬相闻的全新人生。

——隐士和桃花源。

如果要给第一期定个基调,铺子认为是这两个词。

而到了第二期,这两个词则变成了侠士和江湖

台湾乐评人焦元溥拜访“香港才子”马家辉。

马家辉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关注《锵锵三人行》的观众,应该都对他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留有很深印象。

他的身上有很多标签,诸如“湾仔之狼”,“北有冯唐,南有马家辉”,“文坛老司机”,“贱嘴马”(因为在《明报》写尖刻的时评)……

而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比李敖更了解李敖”的研究学者。

他更曾让林青霞欣然写下“香港有了马家辉,将会是一座华丽而温暖的城市”。

而在片中,我们来到了他的主场,香港。

更走进了他书中的江湖,湾仔。

马家辉五十岁才动笔写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龙头凤尾》。

这部一经出版便囊括几十项大奖的小说,所有的秘密都能湾仔找到答案。

二人漫步于香港的街头巷尾,从香港开埠早期的文武庙开始,一路游览合昌大押,修顿球场,天地书店,九龙城寨。

一路走,一路追溯。

在书与现实交汇的湾仔,马家辉开始解读他的江湖。

一处处景象,一条条老街。

这其中不止有物是人非的变迁感。

那些经久未变的,更易激起人思绪与情感的翻涌。

修顿球场,马家辉口中的老巢。

这里被人叫做“湾仔的肺”,是密集的楼群中,少数可让人感到自由呼吸的地方。

马家辉从小便在这里打球,但因为很瘦,不擅长运动,小伙伴都不喜欢和他玩。

就连黑社会都不要他。

马家辉成长的很孤独。

后来慢慢长大了 

多知道了一些

原来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快乐哀伤

因为孤独,马家辉从小便喜欢读书,整天窝在书店里面。

开了六十多年的天地书店,也因此成为了马家辉的“老巢”。

“所以现在看到它,眼中不仅是看到这个招牌,是看到成长中的自己。”

二人进入书店闲逛,闲聊。

马家辉说,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很多事情看多了便麻木了。

但当看完书后,走在书中曾描述的街道,反而可以打开另外的眼睛。

当马原漫步于他的桃花源,马家辉行走于他的江湖。

迎面而来的是虚幻与真实的交错感。

也正因如此,他们经常会有感而发,其中有很多他们人生智慧的总结。

走在自家的森林里,看着挺拔苍翠的古树。

马原深感于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在时间面前的渺小。

他情难自禁——

人最大的智慧是长寿。

 

 

巧的是,当马家辉回首他的江湖。

看着灯红酒绿下不断上演的荒唐与苍凉时,同样有此领悟。

他借着书发出了自己的感慨——

活下来最重要

活不下去便演不了戏

戏码再轰烈亦属枉然

如酒瓶摔的破碎

好酒坏酒都盛载不了

“人生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劫难,但是结局得好。”

“对本质的任何探求,比不上从头顶轻轻飘落的一片树叶,比不上墙角偷偷开放的一朵野花。”

这是马原出尘于世外后的智慧,里面充满了隐士的闲逸与美好。

而马家辉则更有烟火气——

“顺风顺风,关键在顺不在风。”

“我能不能得大奖不晓得,可我确定人一定会死。”

“而你对赌的并非其他,而是命运,只是命运。”

尽管有些难掩的悲凉,但却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才是人间。

总的来说,《文学的日常》值得让人静下心细品。

这里不止是山水和闹市,也没有说教和鸡汤。

镜头下,我们跟着他们漫步。

看着其实并不特别的景象,听他们说着自己的感悟。

在读书声中感受现实与虚幻的交错。

在日常中品味比小说更荒唐的故事。

他们的生活和文学不远。

我们的也不远。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