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胀得慌、经常打嗝、肚子隐隐作痛……你以为这些小问题,顶多只是因为吃撑了或者肠胃炎?当心!背后可能是一种“癌王”在发出警告!
胆囊里的“小石头”
可能悄悄变成癌
上述提到的问题,其实就是胆囊结石,可别觉得它离我们很远,数据显示,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能达到6%-12%,约有10%的成年人患有此类疾病。
当出现下面这些表现,很可能就是它找上门:
①右上腹隐隐约约作痛:多在吃饱后出现,这种疼痛可能类似于没吃好饭时的饥饿感,多数患者难以描述清楚,甚至常被当作胃痛。
②饭后肚子胀:稍微多吃一点都难受,觉得肚子胀,有时还会打嗝打得停不下来;
③没力气、身体发冷:这种乏力、打寒颤的情况,往往提示存在胆囊炎、胆囊感染等问题,属于较为严重的情况;
④皮肤、眼睛变黄:这往往提示存在黄疸,若同时伴有发烧、疼痛等不适,很可能属于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需及时就医处理。
事实上,其实并不是每个患者都有明显的症状反应。有调查显示,约70%-80%的患者在发现胆囊结石时无症状,在长达1-15年的随访期间,其中也只有15%-25%的人有症状表现。
但不痛不痒,不代表没有危险!当胆囊结石长期待在我们体内,很可能反复刺激胆囊黏膜,引发慢性炎症,进而诱发癌变,引发胆囊癌!而胆囊癌常与胰腺癌并称“癌王”,可见情况之严峻。
研究显示,存在胆囊结石的患者,其癌变概率能比无胆囊结石患者高出14倍,胆囊结石若大于3厘米,癌变概率能相对增加10倍。因此千万要及时引起重视。
怀疑有胆囊结石怎么办?
若怀疑自身患病,可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初步判断胆囊情况,这也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
这些生活习惯
都可能让你长出胆囊结石
有些朋友可能在冷风中瑟瑟发抖也不愿意多加几件衣服,但这样做却可能引起胆囊结石急性发作!
这是因为较低温度下,血管收缩加剧,血流减缓,很容易影响胆囊的运动与排空。胆汁更容易积聚,结石风险也会随之升高。尤其是腹部受寒,很可能刺激胆囊收缩,引发疼痛。
不规律饮食的情况下,禁食时间较长,胆囊排空也会变慢、残留更多胆汁,而胆固醇含量却不变,这就会使得胆固醇比例相对增加,升高胆囊结石发生的可能性。
尤其是不吃早餐的人群,空腹时间相对更长。研究显示,不吃早餐人群的胆囊结石风险,能比规律饮食人群高出2.3倍!
平时不怎么运动,吃完饭就坐着、躺着,一坐就是大半天,这种状态下,也会使得胆囊难以正常排泄胆汁,引起胆汁长期滞留,增加结石风险。
炸鸡、肥肉、蛋糕……这些食物虽然好吃,却由于高糖、高脂,很容易刺激胆囊收缩,导致胆汁排出不畅,使得胆固醇更易沉积形成结石!
常吃3类食物
帮你远离胆囊结石
多项研究都表明,牛奶是胆囊结石的保护性因素,不仅钙含量较高,同时也富含蛋白质。而高钙能帮助降低胆汁淤积风险;高蛋白则有助控制胆汁中的胆固醇饱和度,抑制结石形成。
建议每日摄入300-500克奶及奶制品。
适当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如玉米、小米、甘薯、胡萝卜、白菜、苹果等,有助减少胆固醇形成,对肠胃蠕动起到促进作用,从而让胆汁及时被消耗,避免淤积。
建议每日摄入300克新鲜蔬菜、200-350克新鲜水果。
坚果(例如核桃、杏仁)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有助调节胆固醇代谢,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程度,进而减少结石形成风险。
但由于坚果热量较高,建议每周食用3-4次,每次20-30克即可。
还要提醒大家,胆囊结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咱们不能依赖某种单一方式去降低它的风险,规律吃好每一餐、合理运动、定期体检,才是呵护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