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逛街时,可可常能听到女孩们站在穿衣镜前抱怨:“唉,我的骨架太大了,穿什么衣服都不好看,真羡慕骨架小的人!”但也有人羡慕骨架大的,认为个子高、身体壮更好看。
那么从健康层面而言,骨架大或小,哪一种更好呢?可可卖个关子,大家不妨先测一测自己的骨架大小:
伸出大拇指和中指,圈住手腕最粗的地方。
若手指互相重叠,说明骨架较小;若手指接不上,则可能属于大骨架。
骨架大的人
更不易有这2种问题
如果把骨架比作肌肉生长的地基,骨架大的人群无疑拥有更为广阔的肌肉生长空间,在同等锻炼情况下,有潜力拥有更多肌肉量。
而肌肉是人体最大的胰岛素敏感器官,能帮助身体更有效地利用和储存血糖。充足的肌肉量,不仅使我们更强壮,还有助降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①②。
我们的肩宽、髋宽、膝宽等骨架指标,其实和全身的骨矿物含量成正比,也就是说,骨架大的人,通常能拥有更高的骨密度、更强的骨骼结构。
而人体的骨量会随着年龄缓慢流失,因此骨量储备较多的人群,后续患上骨质疏松的风险也会相对更低,更不易发生骨折。
但大骨架并非“一本万利”,也会给健康带来一定风险:
骨架太大
会增加肥胖、关节病风险
大骨架往往意味着更多肌肉量、更活跃的骨骼代谢活动,容易影响整体代谢水平,增加能量消耗。
且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骨架大的人群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比例显著高于骨架小者,而这类菌群偏向高能量提取模式,可能导致热量摄入过剩。种种因素叠加,使得大骨架人群相对更易吃胖。
骨头约占人体重量的10%-15%,同等身高下,大骨架的人群骨骼约能比小骨架者重5-10斤,这就使得关节承受的压力相对更大。
多项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膝关节在静态站立时承受的压力约为体重的1.5倍。有人测算过,对骨架大的人群而言,静态站立时膝关节承受重量能比小骨架人群高出18%。
长此以往,会相对更容易引发关节磨损,导致骨关节炎。一项针对8万人的调查也显示,大骨架人群在60岁后,发生膝关节退变和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风险,能比小骨架人群高出22%!
那么是不是小骨架就更好呢?也不尽然,对小骨架人群而言,这件事也是一把“双刃剑”:
骨架小一点
癌症、关节病风险相对更低
对部分人群而言,骨架较小可能意味着个子也相对较矮,对肠道来说可是一件好事。一项分析了29.6万人的数据研究显示,个子矮的人,患结肠癌或结肠息肉的风险会更低。

相关研究截图
具体而言,几乎身高每增加10厘米,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4%、腺瘤风险增加6%。且男性174厘米、女性158厘米时死亡风险最低。这可能与小骨架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高有关。
前面也提到,大骨架人群可能因较大的骨骼和体重基础,给关节带来更多压力,相对而言,小骨架就不容易有这方面的烦恼。
由于身体整体重量相对较轻,对下肢关节的负担也会更小,这就意味着在日常的上下楼梯、爬山、散步等活动种,关节承受压力更少,从长期来看,能降低骨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但对大脑、心脏而言,骨架小可就未必是一件好事了:
小骨架的人
心血管、认知问题更易找上门
虽然乍一看,同样身高体重的人群,小骨架可能看起来更瘦,但从内脏脂肪来看却未必。由于骨骼体积较小,小骨架人群剩余体重中的脂肪占比可能更高,出现“外瘦内胖”的情况。
而内脏脂肪高可不是一件好事。《欧洲心脏杂志》研究发现,这类人群心脏和血管老化会更快。且《柳叶刀》子刊研究显示,内脏脂肪每增加0.27公斤,相当于认知能力衰老0.7年。
小骨架的人群,天生骨量就较少。这就意味着他们的骨量储备很可能不足,随着年龄增长、骨量流失,更容易达到骨质疏松的临界线。
且较小的骨骼往往意味着在同等压力下,骨骼的支撑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或体力劳动时更易受伤,增加骨折、关节损伤的风险。
由此可见,无论骨架大或小,其实都不能用单一的好坏来定义,仅能作为众多影响健康的因素之一。真正保持健康的关键,还是在于合理饮食与运动,定期体检,及时调整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