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几天总头晕,右手有时候麻得连筷子都握不住,不会是要中风了吧?”
58岁的张叔攥着体检报告,他有10年高血压、高血脂病史,最近这些“小毛病”让他寝食难安。
其实,像张叔这样的“三高”人群,一旦出现头晕、肢体麻木,医生常会建议做脑血管检查。
可很多人心里犯嘀咕:这脑血管检查,到底是在查什么呢?今天就给大家讲清楚。
头晕手麻可能是中风前兆
只查颈动脉可不够
张叔几个月前做过颈动脉超声,没查出斑块,也没发现明显狭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颈动脉超声主要检查颈部血管,而对于颅内脑血管的情况,就需要通过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或CTA(CT血管成像)来排查。
①MRA:通常无需注射造影剂,无辐射。但检查时间较长,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感到不适。
②CTA:检查快速,结果直观。但需注射含碘造影剂(有极少数过敏风险),对碘过敏或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此外有轻微辐射,不过在先进设备下,辐射剂量已控制在非常安全的水平。
这里要提醒大家:脑血管病就像藏在身体里的“隐形炸弹”,越早发现、越早干预,风险就越低。像张叔这样有“三高”基础,还出现了不适症状,要及时做MRA或CTA检查。
血管窄了一半
还有救吗
如果MRA或CTA发现血管重度狭窄,大家先别慌。血管狭窄不一定会立即导致中风,关键在于狭窄是否已经造成脑组织缺血。
这时,就需要进行CTP(CT灌注成像)检查。它能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就像查看“田地”是否“缺水”,为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

3
脑组织供血不足
该怎么办
如果CTP检查确认存在“低灌注”(即脑组织供血不足),一般有以下几种应对方法:
①药物治疗: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是基石。千万别觉得自己“没不舒服”,就擅自停药或者减少药量,这样很容易出问题。
②生活方式干预:管住嘴,少吃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迈开腿,每天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并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及时了解身体状况。

③手术干预:如果还是出现反复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那就可能需要考虑血管内介入等手术方式,把堵塞的“生命通道”重新打通。
最后,再给大家提三个关键提醒:
1、筛查要趁早!
别以为脑血管病只是老年人的“专利”。只要年龄过了40岁,并且有“三高”、吸烟、中风家族史等危险因素,就算没有出现不适症状,也建议定期进行脑血管风险评估。
可以根据医生建议选择检查项目,如每年一次颈动脉超声。等出现症状再去检查,很可能就晚了。
2、别被“检查伤身”误导!
颈动脉超声和MRA这两种检查都没有辐射,大家可以放心做;CTA虽然有辐射,但剂量很低,而且现在的技术已经把辐射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了。
只要肾功能正常、不对造影剂过敏,使用造影剂也很安全。和漏诊中风带来的严重后果比起来,这些检查的潜在风险根本不值一提。
3、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①肢体突然麻木、没力气,拿东西拿不稳;
②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③突然头晕、看东西有重影、走路走不稳。

只有尽早筛查、尽早干预,才能守护好我们的“生命通道”,远离中风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