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如何“吃”出健康、“吃”出长寿,这里有着很大的学问。
最新研究显示,一份历时近20年,最懂中国人体质的“长寿饮食清单”来了。别再道听途说,这就是你接下来几十年最该遵照的“吃饭说明书”。划重点,每个人都用得上!
历时20年,
适合国人的“长寿饮食清单”出炉
2025年9月,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袁长征研究员团队在《欧洲营养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刊发的一项研究指出,要想健康长寿,吃饭得记住六个字:“吃得杂、吃得对”。这两者结合,对健康长寿最有利。
研究截图
研究追踪超1万国人近20年的时间,评估他们的膳食多样性评分(DDS)和中国健康饮食指数(CHEI),分析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强调食物多样性、谷物为主、蔬菜水果充足、清淡少盐、鱼虾等水产品丰富、奶类豆类丰富。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首次被定义和推荐。
最终结果发现:
(1)吃得要“杂”——食物种类越多越好
平均每天吃7类食物的人,与平均每天吃4类食物的人相比,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38%。
简单来说,如果每天能把谷物、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这几类都吃一点,比只吃三四类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死亡的风险要低近四成。
(2)吃得要“对”——食物质量越高越好
研究发现:饮食质量最高的人(平均57分),比最低的人(平均39分)死亡风险低了31%。更直观的是,健康饮食指数每提高10分,死亡风险就降低18%。
“健康饮食指数提高10分”是什么概念?可能就是每天多吃一把菠菜(深色蔬菜加分)、少放一勺盐(钠摄入达标加分)、每周多吃两次鱼(水产品加分)……这些小改变,积累起来就能让死亡风险减少近两成。
(3)最佳组合——尽可能吃得杂、吃得对
研究发现,最健康、最长寿的人,是那些既吃得杂,又吃得好的人。反过来,既吃得单一,又吃得很差的人,死亡风险最高。
特别提醒:这种健康的饮食模式,对6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保护作用更强!所以,尤其是年轻人,千万别觉得自己年轻就可以随便吃。现在养成好习惯,受益一辈子。
“长寿饮食清单”记住5个细节
1. 吃够足量蔬果
想要健康长寿,蔬菜和水果一定要吃够!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2023年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刊文指出,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而且能量相对低,有维持肠道健康,增加食欲,降低慢性病发生风险等作用。
建议每天吃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每天200~350克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水果。
2. 多吃大豆及豆制品
大豆及其制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营养的“六边形战士”,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好处,还可以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绝经期后的女性骨质疏松等发病的风险,有助于延缓老年人的肌肉衰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5~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豆浆、豆腐、香干等可以换着花样吃。
3. 每天喝杯牛奶
北京老年医院老年示范二病房主任医师李钦云2024年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刊文指出,想长寿,饮食离不开牛奶。牛奶含钙丰富,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D、核黄素等,这些都是人体必要且有益的营养素。而且牛奶中赖氨酸含量较高,胆固醇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全部为乳糖,在肠道中可以转化为乳酸,有抑制腐败菌生长的作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一般成人每天饮用300~500毫升液态奶或相当量奶制品。
4. 每周吃点鱼虾
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蔡静2025年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表示,水产品种类繁多,包括鱼、虾、贝类及海藻等,营养价值丰富。水产品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同时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1、维生素D等多种维生素以及钙、铁、锌等矿物质。此外,水产品中还含有海藻多糖、虾青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对健康有多方面益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周宜摄入水产品300~500克,相当于每周食用1~2次。
5. 坚持清淡饮食
清淡饮食一般指的是“四少一多”,即少油、少盐、少糖、少辣和食物多样化。
日常可以选择蒸、煮、炖等烹饪方式,既控制油量摄入,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营养。同时,每天总体盐摄入不超过6克,糖控制在每天25克左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主食应粗细搭配,副食应荤素搭配,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全面营养。
所以,想要“吃”出长寿,真的不必大动干戈,也无需迷恋昂贵的进口食材。长寿的秘诀,就藏在每顿饭里。
从今天起,试着多加一筷子翠绿的青菜,少放一勺厚重的盐,或者把一顿红烧肉换成清蒸鱼。就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替换”,会在日积月累中,让你离健康长寿的目标,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