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乐活

一顿家常饭导致一死一伤!这种“食物毒素”致死率极高、暂无解药

2025-10-17 08:23 来源:健康时报
一顿普通的家常饭,竟在短时间内酿成“一死一伤”的悲剧。
这场悲剧的“头号元凶”,并非什么罕见的化学物质,而是一种潜藏在许多常见食物中的毒素。

一顿家常饭导致一死一伤

近日,黑龙江2名男子在食用“酸汤子”后中毒,被紧急送医,其中一人不幸身亡。
10月13日据极目新闻报道,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某村的周先生称,10月12日,他的姐夫张某以及姐夫的亲戚刘某,帮助邻居收割玉米,晚上在邻居家吃了“酸汤子”。
随后,两人身体突然不适,被紧急送往医院。张某还没送到医院时,就已不幸离世。
10月14日,周先生称,医院开具的证明显示张某是食物中毒死亡。与张某一同食用酸汤子的刘某仍在抢救中。

米酵菌酸

致死率最高的食源性毒素之一

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酵米面食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研究员范志红曾接受保健时报采访时介绍,制作酸汤子时,用水浸泡玉米面或玉米碎,任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这个过程非常危险,因为很容易被致病菌所污染。
其中最危险致病菌之一就是椰毒假单胞菌,它很喜欢在家常发酵的玉米面里“活动”,也比较喜欢室温泡木耳、泡银耳等环境,而且会产生米酵菌酸毒素。
米酵菌酸毒素耐热性极强,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米酵菌酸中毒的特点:
1. 发病很急、毒性很强
一般吃了含有米酵菌酸毒素的食物后,2-24小时就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症状。
重者会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症状。
2. 无特效药、死亡率高
米酵菌酸中毒后死亡率较高,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
如果催吐洗胃后症状仍不能缓解,则需进行血浆置换来将毒素排出。如果毒素已经到达各脏器,又就医不及时,很可能危及生命。
“米酵菌酸”听起来有些陌生,但每年因它导致的中毒,甚至死亡的悲剧却接连在发生,是我国病死率较高的一种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2020年10月,黑龙江鸡东县一家9口人因食用自制“酸汤子”引发中毒,最终9人全部死亡,罪魁祸首就是米酵菌酸毒素。
2020年7月,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地区也发生了一起食用河粉(粿条)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11人中毒,1人死亡,也是米酵菌酸毒素。
2023年7月,河南永城两人吃凉皮后中毒致1死1伤。医生向家属称,两人是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

最容易藏在这些食物里

米酵菌酸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食品因潮湿、阴雨天气,贮存不当变质,从而引发中毒。
以下食物都可能是米酵菌酸的“藏身之地”,要当心:
1. 久放的发酵谷物制品
常见食物:酸汤子、臭碴子、发酵糯小米、糯米面汤圆、玉米面制品等。
家庭制作此类食品时,若工艺控制不严、发酵时间过长、储存温度过高或时间过久,极易产生毒素。
2. 储存不当的湿米粉类制品
常见食物:河粉、肠粉、粿条、米线等。
湿米粉类制品生产后若在潮湿、高温环境下存放超过1天,风险剧增。
3. 泡发过久的菌菇类
常见食物:木耳、银耳(本身无毒)。
泡发时间过长(尤其是隔夜泡发)、泡发环境不干净(比如室温高、容器脏)。
4. 其他高风险食品
常见食物:变质的鲜薯类(如红薯粉)、薯粉制品,久放发霉的花生、玉米、大米等。

防范米酵菌酸中毒

记住这5点

1. 不建议自制酵米面食品
家庭自制酵米面制品风险是非常高的,除非掌握可靠工艺,否则强烈不建议家庭自制需要发酵的食物。
另外,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市售发酵米面制品,购买时注意检查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储存条件。
2. 湿米粉类食物当天吃完
购买湿米粉类应选择外观新鲜、无异味的产品,看清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优先购买当日生产的产品。
买回家后必须立即放置冰箱冷藏(0-4℃),建议当天食用完。
3. 泡木耳银耳别超4小时
处理干木耳、银耳时,泡发前先检查有无霉变,如有就扔掉。
准备清洁的厨具,用干净水来泡发,注意泡发时间不能太长,冷水泡发1-2小时足够,总时长不超过4个小时。
如夏季高温时,则需缩短泡发时间,建议在较低温度下泡发,用保鲜膜将泡发碗封住后,再放冰箱冷藏泡发。
遵循“吃多少泡多少,泡发后立即加工食用”的原则,严禁隔夜泡发。
泡发后若发现摸起来质地发黏、发软、有异味,是变质的表现,应坚决丢弃,绝对不可食用。
4. 食材储存的方法要得当
谷物、薯类等原料:存放于通风、干燥、阴凉处,防潮防霉变。如发现发霉食品应及时处理,绝不可冲洗或去除霉变部分后继续食用。
湿米粉、发酵米面制品:必须低温冷藏保存,并在保质期内食用完毕;开封后尽快吃完。
5. 怀疑中毒了要立刻就医
食用上述可疑食物后,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
保留剩余可疑食物样本,立即就医,清晰告知医生所吃食物及时间,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