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三岔五出门带上家人朋友出门吃顿美食,是不少人的生活习惯。
然而却有研究显示,经常在外就餐,可能增加全因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加剧癌症发生,影响寿命!
为什么在外就餐会有这样大的影响?又是哪些菜肴,可能为我们招来健康风险?
爽口开胃的凉菜
可能是微生物滋长的“基地”
凉菜不像热菜现炒现做,不少商家可能提前做好放着,等有人下单再直接上菜,这就导致我们难以确认凉菜的放置时间。
温暖的环境是致病微生物滋生的摇篮,食物在4℃-60℃下放置超2小时、32℃下放超过1小时,就可能大量繁殖细菌。
假如不慎食用含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的食物,很可能导致腹痛、腹泻、发烧等不适情况,危害健康。
因此出门在外,最好还是少吃凉菜。
风味独特的干锅菜
恐是高油高盐的“招癌帮手”
干锅花菜、干锅土豆片等干锅类菜肴,往往会把熟食材泡在油中,用燃料在下面持续加热,以保障温热口感。
这样的菜肴往往重油重盐,脂肪含量超标,含盐量过高,容易增加高血压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此外,长时间的加热除了容易破坏食材的营养价值,还可能导致糊锅,产生致癌物质。
糊锅后,这些致癌物可能被你吃进肚:
①丙烯酰胺:2A类致癌物
含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如土豆、面包、馒头等,经过120℃以上高温容易出现“美拉德”反应,让食物呈现褐色。
但过程中也可能产生如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作为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有一定神经毒性作用,可造成神经系统损伤。
②杂环胺:1类致癌物
高温及长时间烹饪禽肉、鱼肉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可能产生杂环胺。
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水分越少的食物,产生的杂环胺可能越多。
研究发现,杂环胺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与肠癌、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关系密切。
③苯并芘:强致癌物
油温过高情况下,可能让脂类物质发生热裂解反应,从而产生苯并芘。
这类物质属于强致癌物,长期接触,不仅可能引起肺癌,还会引起消化道癌、膀胱癌、乳腺癌等。
虽然偶尔不慎摄入一些糊锅烧焦的食物,对身体的影响几乎不大,但健康第一,能不吃还是不吃为好。
解腻的下饭菜
可能暗藏致癌物
不少餐馆会将酸萝卜、泡菜等腌菜作为开胃前菜和下饭菜端上餐桌,然而这种常见的食物,却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
研究数据显示,与不食用腌制蔬菜的人相比,经常食用腌制蔬菜(≥4 天/周),消化道癌症死亡风险增加13%、食道癌死亡风险增加45%。
此外,蔬菜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硝酸盐,而在腌制过程中,这些硝酸盐会转化为亚硝酸盐。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亚硝酸盐列为2A类致癌物,这类物质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亚硝胺,诱发肝癌、口腔癌、胰腺癌等诸多癌症。
短期腌菜引发亚硝酸盐急性中毒案例
因此为了自身健康考虑,最好还是少吃这类腌制蔬菜。
爱吃咸蛋黄焗类菜
当心动脉硬化跟着来
咸蛋黄口味的菜肴虽然鲜香可口,但在烹饪时,往往需要将咸蛋黄用油提前煸炒1分钟左右,将其他食材高温油炸,才能达到外酥里嫩的口感。
这种做法无疑让食材中的维生素出现大量流失,并增加油脂摄入量,使得脂肪超标。
此外,咸蛋黄中的胆固醇在高温下极易氧化,形成胆固醇氧化产物,可能引起人体血管内壁损伤,诱发动脉硬化。
偶尔吃几次解馋未尝不可,但心血管疾病、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患者及肥胖人群,还是少吃为妙。
外出就餐怎么吃合理?
谨记3个点菜原则
可将食物分为荤菜、蔬菜、主食等几大类,按照211餐盘原则,以2素1荤1主食的比例点菜,更能保障食材营养均衡。
粗粮指加工程度较低的主食,如糙米、全麦等,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维生素E、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酚类等植物化学物含量往往高于细粮。
且粗粮类食物的升糖指数,往往低于精加工米面主食,有助于控制血糖。
点菜时除了根据自身和家人的营养需求避开部分重油重盐菜肴,还可叮嘱服务员少放油盐,以降低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