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双节将至,聚会旅行安排满满,美食当前,你的血糖还稳得住吗?“甜”是团聚的滋味,却也悄悄成了血糖的考验。而很多人并未察觉——自己的血糖早已亮起“红灯”。
2025年,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研究人员在《军事医学研究》(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2023年我国约有2.33亿人患有糖尿病,约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糖友。
然而,大家对血糖的重视程度仍不足,根据《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调查数据,我国糖尿病的知晓率仅为30.1%。大概每10个糖友中,有7个不知道自己血糖出问题了。
然而,血糖高的可怕之处并不在其本身,而是它对全身的影响。比如:
● 心血管病变:高血糖会让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
● 肾脏病变: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的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增加肾脏负担。
● 视网膜病变:眼底反复出血、视力明显减退,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 足部病变:小创口无法愈合,可能会大溃烂,最终坏死,甚至截肢。
这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大不如前,胰岛功能也跟着“力不从心”,逐渐走向“衰退”。无论是糖友,还是普通中老年人,更要注重血糖管理。
血糖异常出现得越早,健康风险越大。2025年6月,《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早发2型糖尿病(40岁前确诊)患上其他多种合并症的风险,要高于晚发2型糖尿病。
越早关注血糖,获益越大。除了糖尿病高危人群外,《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建议,35岁时就应该进行糖尿病筛查,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至少每3年重复筛查1次。
● 空腹血糖:反映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最好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
●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平均血糖水平,一般正常值在4%~6%。
如果已经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需尽快到内分泌科做一次血糖检测。
除了筛查,平时我们该如何管理好血糖呢?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必不可少。不过,最近科学界又有了新发现——
2025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大医学-蒙牛集团营养与代谢健康联合实验室联合在《Cell》期刊上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了“微生物色氨酸-胆酸调控血糖”的新机制。肠道内的一种“宝藏菌种”可以合成新型的氨基酸结合胆汁酸,来促进人体自身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有效改善血糖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