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掏耳朵的危害,很多人都听过。但你知道吗?对耳朵不管不顾,任由耳屎堆积,后果可能更可怕!
此前#广州小伙5年不掏耳屎确诊耳瘤#的热搜,就给所有人敲响警钟——耳朵清洁,太“勤”或太“懒”都不行!
不爱掏耳朵
竟让耳瘤找上门
广州这名小伙5年前就发现自己右耳有耳屎堵塞,想着“耳屎可以自行脱落”就没重视。
之后几年,他没觉得不舒服,直到游泳耳朵进了水——堵塞的耳屎一泡水就膨胀,瞬间让他右耳又闷又痛,疼到实在扛不住才去医院。
医生一检查:他的耳道已经被耳屎填得满满当当!
更严重的是,长期堵着的耳屎,让耳道深处脱落的上皮排不出去,慢慢堆成了外耳道胆脂瘤。因为疼得太厉害,常规清理根本没法做,最后只能靠手术解决。
这里要先澄清:外耳道胆脂瘤不是真的“肿瘤”,但危害堪比肿瘤——它会像“小钻头”一样慢慢侵蚀耳道骨质,不仅会让听力下降,疼起来能让人睡不着,拖到最后还可能引发颅内感染,千万别不当回事!
看了新闻,不少人慌了:难道不掏耳朵就一定会长胆脂瘤?其实不是!
耳屎医学上叫“耵聍”,是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保护剂”——能粘住进耳朵的灰尘、细菌,还能抑制微生物滋生,保护耳道。
正常情况下,我们说话、吃饭、走路时,下颌一动,耳屎就会自己从耳道深处往外跑,根本不用特意掏。
只有当耳屎排不出去、长期堆在耳道里,形成“耵聍栓塞”,才会增加长胆脂瘤的风险。就像这位小伙,是“耳屎堵了5年+上皮排不出去”才出问题,不是“不掏耳朵”直接导致的“瘤”。
3种情况要定期清理耳屎
别等疼了才想起
和“5年不掏耳”相反,另一种极端更危险:频繁乱掏耳。之前就有个63岁阿姨,不仅自己用手指甲掏,还总去外面“采耳”,最后查出了“外耳道腺样囊性癌”。
医生表示,随意用手指、挖耳勺,甚至锐器掏耳,很容易刺破或擦伤耳道从而诱发感染,长此以往增加了患癌风险。
那到底谁需要定期清耳屎?这3类人要注意,别瞎清,也别漏清:
要是经常觉得耳朵闷、听声音不清楚,甚至耳鸣、耳痛,一查是耳屎堵了(耵聍栓塞),就需要定期清洁。
尤其是“油性耳屎”的人,别以为油耳就必须天天掏——如果耳朵没不舒服,也没堵,不用管;但要是总堵,比如掏完没多久又闷了,建议每3-6个月去医院清一次。
比如天生耳道窄、弯,或者之前做过耳朵手术,耳道结构变了的人。这类人的耳道“通道”不好,耳屎难排出去,就算没不舒服,也建议每6个月去医院查一次,让医生看看用不用清。
外耳道炎、中耳炎等患者,由于长期炎症刺激,耳屎分泌物增多,不及时清理,可能会加重感染,影响炎症的恢复。这类人要听医生的,根据炎症情况定期清。
安全、温和清理耳朵
关键看这3步
很多人用棉签、挖耳勺掏耳朵,觉得这样才干净,其实是在害耳朵!正确的清洁方法,就做“表面功夫”:
洗脸洗澡后,用消毒棉签轻轻擦一下耳廓和耳道口的水、脏东西就行,别把棉签往耳道里伸——棉签头容易掉在里面,还可能把耳屎推得更深,甚至戳伤鼓膜。
要是觉得耳朵有点闷,怀疑耳屎堵了,别硬掏,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软化剂,比如3%过氧化氢溶液、婴儿油或甘油。
每天睡前滴1-2滴到耳道里,保持头歪1-2分钟,让软化剂泡透耳屎,连续用2周左右,耳屎会自己排出来。
要是耳朵疼得厉害、听不见声音,或者耳屎硬得像石头,千万别自己用工具挖,赶紧去医院耳鼻喉科。医生有专业工具,能看清耳道情况,安全把耳屎清出来,不会伤耳朵。
总而言之,掏耳朵这件事不用纠结多久一次,关键看耳朵的感受:没不舒服,就让它自己排;要是闷、疼、听不清,别拖,赶紧找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