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黄渤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乐观的状态面对观众,但在8月的《热浪之外》节目中,黄渤谈及自己的父母时,透露了一个藏在心里多年的恐惧。
他的父亲因阿尔茨海默病去世,而母亲现在也正受此病折磨。他说自己是“双向基因缺陷”,因此未来的患病概率可能比较高。
阿尔茨海默病会遗传吗?
对此,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俊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称,阿尔茨海默病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只有5%的患者是单基因遗传。
阿尔茨海默病10大早期征兆,
40岁后尤其要警惕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唐毅在健康时报曾刊文介绍,人们常习惯用“老年痴呆”来指代阿尔茨海默病,但其实广义上的痴呆症还包括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等,只是阿尔茨海默病最为多见,可占痴呆症的70%左右。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贞在该院公众号刊文介绍,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所有人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忘事程度,要比其他的同龄人严重。他们往往记得很久之前的事情,但记不清近期发生的事情。
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就需要警惕了:
第一大征兆:记忆力衰退
记忆力衰退,变得非常健忘,尤其是刚发生的事情和人的名字,这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最常见的症状。
第二大征兆:不能完成熟悉的工作
阿尔茨海默病能让曾经的“家务小能手”不见了。
第三大征兆:语言表达出现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患者经常会忘记简单的词语,或者话到嘴边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说出来的话让人难以理解。
第四大征兆:搞不清时间和地点
出门常迷路,记不住日期,甚至都分不清楚白天和黑夜。
第五大征兆:判断力受损
阿尔茨海默病会让人丧失对一些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例如花很多钱去买根本不值钱的东西,或者吃已经不再新鲜的食物,甚至会横冲直撞地过马路。
第六大征兆:理解力下降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患者与人交流往往会出现一定的障碍,跟不上他人的交谈思路。
第七大征兆:将物品或钱错放在不恰当的地方
水果放在衣柜里,袜子放在餐桌上......总把东西放错地儿,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大征兆。
第八大征兆:情绪或行为的改变
无缘无故地情绪涨落,或者情绪变得淡漠、麻木,就要引起重视了。
第九大征兆:性格改变
突然变得糊涂、多疑、害怕、易怒、焦虑、抑郁......阿尔茨海默病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第十大征兆:兴趣丧失
以往热爱跳广场舞,现在也不出去跳舞了,整天在电视机前呆坐或者昏昏欲睡,做什么也提不起劲。
不过,即便现实生活中即便有一些“迹象”,人们往往也难以发现。唐毅提醒,过了40岁,就要开始有意识地预防,并时刻关注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中青年人也有可能得阿尔茨海默病,所以发现有了显著的记忆力减退,工作能力下降等现象,应该先想到去医院看一下记忆门诊。
5个你以为的“好习惯”,
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治医师张霓在接受39健康网采访时表示,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很多,大部分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像缺乏运动、肥胖、空气污染、吸烟、酗酒、听力障碍、缺乏社交、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都被证实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风险。如果积极干预,改变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慢性病,或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⑤
此外,生活中有些我们以为的“好习惯”,反而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1.长期素食
郑州市中心医院豫欣老年病医院副院长汪桂青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很多人在饮食上会走向极端,将清淡饮食等同于长期吃素,甚至油和盐都不沾。但长期纯素食可能导致老年人营养不良,特别是导致维生素B12的缺乏。维生素B12对于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缺乏会导致红细胞脆弱,损害神经细胞,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因此,生活中应保持饮食多样性,荤素搭配,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和Omega-3脂肪酸等营养素。
2.太爱干净
汪桂青刊文介绍,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过于洁净的环境中,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退化,进而诱发认知能力障碍。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卫生条件和设施更好、城市化更高的国家,认知障碍症发病率也更高。其中,卫生设施好的国家,认知障碍症发病率高出33%。这可能是因为人体需要适当地接触微生物来刺激免疫系统保持活性。
因此,不必过分追求无菌环境,适度的微生物接触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
3.睡得太多
好好睡觉有益大脑健康,但睡太多反而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指南(2024)》,有研究发现,每日睡眠时间≤6小时的人,老年痴呆发病风险会增加;但是,每日睡眠时间≥8小时,同样会加大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
4.太爱“安静”
很多长辈喜欢居家享受宁静,刷刷手机、看看电视,生活非常惬意。但健康的老年生活,需要动静结合。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指南(2024)》指出,社会网络越广、社会参与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认知能力越不容易衰退,回避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则容易产生认知损害,社交活动参与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预测认知损害。
建议享受清静之余,也要常和老朋友聊聊天、参加一些社区活动等。
5.不多思考
互联网、手机和AI工具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在不经意间让我们养成了“思维依赖”——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搜索答案、依赖智能回复,主动思考的机会越来越少。
可长期不用脑,会加速大脑的衰老,降低记忆力。可以适当给自己一些“烧脑”时刻:比如心算一小笔账、读一篇有深度的文章、与人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让大脑保持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