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时喝不完的水,顺手放在车上;出门时多带几瓶水屯在车后座,方便随拿随取。类似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有过。
然而在炎热的天气里,这样的行为却多了一层隐患:平时车里环境温度这么高,瓶子里的塑化剂会不会溶解到水里?会不会产生有害物?
车内暴晒的矿泉水
是否会释放有毒致癌物?
相关部门曾对此进行过实验,模拟车内温度,将矿泉水放入55℃温度、50℃环境中,结果发现,矿泉水的状态、色度、气味均为发生变化,且并未检出塑化剂、重金属等有害物。①
这可能与矿泉水瓶的材质有关,合格的矿泉水瓶往往为PET材质,在温度小于120℃时是十分稳定的,而夏季车内暴晒的温度往往难以达到PET分解温度,自然也不会释放相关致癌物。
可见在瓶身完好、未超过保质期的情况下,即便是车内暴晒过的水,咱们也可以放心饮用。
长期将水放在后备箱,有些朋友可能一放就是大半个月。这样的水是否会出现变质、有害物?
实验模拟车辆后备箱环境,将矿泉水放入其中14天后,再次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矿泉水并未出现明显变化,且均未检测出有害物质。可见车内久放的水其实并无变质、有毒风险。
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进行过类似实验,在高温避光、高温暴晒环境下,连续10天的取样检测显示,各类饮用水并未检出塑化剂,微生物情况也符合食品国家安全标准。
开封过的矿泉水,往往容易让微生物趁虚而入。但实验模拟车内环境发现,开封3天后的矿泉水,其菌落总数并没有明显增长。
这可能是因为车内温度过高,导致微生物难以滋长,此外,矿泉水本身营养物质含量较少,也不利于细菌的繁殖。
注意:车内高温环境属于特殊情况,如果是在普通室温环境下(25℃左右),还是建议将开封的矿泉水当天喝完。
喝一半留一半的饮料
极易成为细菌“温床”
很多人都有这种习惯,饮料喝几口就放着,等回头想起来了继续喝。但事实上,经过口腔细菌的污染,这样的饮料很可能已经变成细菌培养皿!
相关实验发现,开封后室温放1天的饮料,可能存在健康风险。
具体而言,直接对嘴喝的饮料约有51%被检出存在微生物生长,多为口腔微生物群;即便是倒出来喝的饮料,也有18%检出微生物生长情况,主要为环境微生物。
由此可见,喝一半留一半这种喝法,很容易导致残留饮料中滋生细菌,增加饮用后的卫生健康风险。对于喝过的饮料,还是尽快喝完为好。
饮料滋生细菌
可能是这4个因素“作祟”
为什么同样是喝了一口,有些饮料的细菌滋生的情况如此惊人?这离不开此类饮料自带的4种特殊“体质”:
微生物作为一种“生物”,它的生长自然也离不开营养的供给。添加了糖、果汁、牛奶等原料的饮料,是不少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
但饮料里营养含量的高低,其实与微生物滋长快慢并无必然联系。即便是低糖饮料中的微生物,其生长速度也未必比高糖饮料中的慢。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纯茶饮品也会变质腐败。
多数食品中的致病菌都较为偏好pH值中性或偏高的环境,而“厌恶”pH值小于4.6的环境。
我们常喝的饮料中,热带水果果汁、茶饮料、奶茶、绿豆汤等,其pH值均在4.6以上,属于较为容易吸引致病菌的类型。
但这并不代表着pH值较低就能完全隔绝微生物,部分耐酸微生物仍可能在偏酸汽水、果汁中生长。
有时中午刚煮好的绿豆汤,下午就馊了,这其中离不开室温的“推波助澜”。在温暖湿热的环境下,多数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活跃,繁殖速度也会加快。
碳酸气泡的存在,往往意味着饮料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而它的存在能降低饮料和饮料瓶的含氧量,使得部分需要氧气的微生物难以生长。
此外,二氧化碳溶于水成为碳酸,还能降低饮料pH值,这同样会对部分细菌的生长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因此相对碳酸饮料,不含气泡的饮料会更容易长微生物一些。
综上所述,对于车内未开封、未被污染的矿泉水,短期内咱们不用太过担心,正常饮用即可。但如果是含糖饮料,还是建议大家及时喝完,没喝完的则建议冷藏,且不宜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