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被心血管问题找上门时,你是否想过,其实身体早在多年前就给出了预警信号。换个角度想,如今的身体表现,可能预示着多年后心血管的命运!
心血管“崩溃”前12年
身体给出了这个提示
《心脏病学》上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能早在发病前12年,就已经通过一个身体表现发出预警,那就是——体力活动的减少。
研究发现,心血管健康与体力活动情况相关
正常情况下,普通人群的体力活动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缓慢下降,但对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而言,他们的活动量会更早、更快地出现“断崖式”下降。
具体而言,发病前12年,活动量可能开始缓慢减少;发病前2年,活动量的下降速度会迅速加快;确诊后,更是容易陷入“彻底懒得动”的状态。
不仅如此,另一项研究还发现,65岁后运动能力越差,死亡风险可能越高,且去世前10年就可能出现运动能力衰退的情况。
换言之,保护我们的运动能力,就是保护长寿与健康。
①生理因素,例如年龄增长导致骨骼肌再生能力下降,或是相关功能衰退,例如听力减退等;
②疾病因素,常见如骨关节病、心脏病,或存在慢性疾病、疼痛等问题,也会影响运动能力;
③精神心理因素,部分老人害怕跌倒、缺乏社交,可能导致运动兴趣下降,进一步减少活动量;
④社会环境因素,缺乏合适的活动场地和服务,或是缺少安全指导,也不利于日常活动的开展。
3个小测试
自测你的运动能力
你的运动能力如何?是否存在活动能力下降的情况?一起来做3个简单的小测试自测一下吧~
地上用胶带或粉笔标注好4米的直线距离,测试者可用平时走路的速度走完,需要拄拐或其他辅助工具的,也可照常使用。这项测试主要用于评估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协调能力等。
·走完时间小于等于4.82秒,可得4分;
·在4.83秒和6.2秒之间,可得3分;
·在6.21秒和8.7秒之间,可得2分;
·大于8.7秒可得1分,不能完成则0分。
坐在椅子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尽量快速地从椅子上站起、坐下,重复5次。这项测试有助我们评估下肢肌肉力量、自身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关节活动度和运动耐力。
·若所需时间小于等于11.19秒,可得4分;
·在11.2秒和13.69秒之间,可得3分;
·在13.7秒和16.7秒之间得2分;
·在16.71秒和60秒之间得1分;
·大于60秒则不得分。
·半足站:用脚后跟内侧紧贴另一只脚的大脚趾外侧;
·并足站:双脚并拢站立;
·全足站:两脚前后站,脚掌在同一条直线上,后脚趾头紧贴前脚后跟。
若半足、并足站立超过10秒,可得1分,不足10秒0分;若全足站立超过10秒可得2分,3秒到10秒以内得1分,小于3秒不得分。
SPPB(简易体能状况量表)是目前较为常用且权威的测试方法,有助我们快速评估身体功能。以上3种测试总分相加,若小于10分,则说明存在运动能力下降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了。
4个日常活动
帮你改善运动能力
举起剪刀修剪花草、拿起未开封的食品罐、不走电梯选择走楼梯等等,这些日常行为都属于抗阻训练(力量训练),即通过外部阻力来增强肌肉力量、耐力与体积。
规律的力量训练有助改善血管舒张能力,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等均能产生有利影响,可帮助我们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有氧训练属于长距离耐久力的训练,日常可通过快步走、骑自行车、跳舞、拖地擦窗等持续活动进行练习,达到心率提高但仍能说话的状态,通常需要超过10分钟。
坚持有氧训练有助增强心脏收缩力,提高心脏泵血能力,帮助身体提高耐力,但注意,较为剧烈的有氧运动前,需进行5-10分钟的热身运动,以降低受伤风险。
3
瑜伽、太极、普拉提等活动,有助提高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范围,对延缓关节衰老、促进肌肉恢复有着重要意义。经常进行柔韧性训练,还有助降低中老年人跌倒风险,保障生活质量。
4
闭着眼睛走一小段路、尝试单腿站立30秒左右、在不同材质的地面上走路等,有助锻炼我们的平衡能力,增强身体协调性和稳定性,降低因失衡而摔倒、骨折的风险。
但练习前建议专人监护,防止跌倒,必要时可以使用扶手、平衡垫等辅助设备,同时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连续高强度练习。
除此之外,日常还可多吃肉类、蛋类、乳制品、豆制品等,充分摄入蛋白质和钙,也有助强健肌肉和骨骼,辅助改善运动能力下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