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是一天中“最增寿的时刻”!
《黄帝内经》中就说
“早卧早起……养阳气而长寿”
早上阳气生发,人体气血开始活跃,脏器逐渐从“休息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此时顺应身体自然规律,做一些简单的小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早上7点,赖会床+喝杯水
给心血管上个“双保险”
一觉醒来,浑身懒洋洋的,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不想起”。
此时不妨顺应身体,适当赖会儿床,可以睁眼后先在床上躺30秒,然后起身坐30秒,再挪到床边坐30秒,最后缓缓起身。
这样可以让身体慢慢适应从躺到起来活动,避免起床太猛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跌倒、中风、猝死等意外。
很多人早上起来都会有点口干,这是正常的,毕竟经过一夜呼吸、出汗的消耗,身体水分少了。
此时喝杯水,能补足身体水分,不仅五脏六腑运转更加顺畅,还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管堵塞的风险。
建议小口慢饮,喝200ml左右就差不多了。
早上7:20,去厕所蹲一蹲
10分钟就能养肠道
人在早上起床后会产生“起立反射”,即由躺变坐再到站,会刺激结肠蠕动,帮助便便排出。所以很多人都有早起排便的习惯。
这是件好事,能及时排出肠道中堆积的代谢废物,避免有害物质长时间滞留损害肠道,守护肠道健康。
即使没有便意,也建议早起后去厕所蹲一会儿,有助于逐渐建立排便反射,养成早起排便的好习惯。
但每次蹲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多不超过10分钟。
在排便的过程中不要玩手机、看书等,专心排便。如果是马桶,可以在脚下踩个小矮凳,上身微微前倾,模拟蹲姿,更利于便便排出。
排便困难的人,要保证每天饮水充足(1500~1700ml)、膳食纤维摄入充足(25~30g),这样便便才不会又干又硬,肠道蠕动也更有力。
但如果便秘严重,应及时就医寻求帮助,不可盲目使劲,以免导致血压骤升,诱发心梗。脑出血等。
9点前吃完早餐
血糖更稳定
吃早餐有助于降低肥胖、胆结石、老年痴呆等疾病风险,是必不可少的。而早餐不仅要吃,还要吃得早。
这是因为早上7~8点左右,人体新陈代谢开始加速,进食后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大幅波动,从而有助于降低糖尿病风险。
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就显示,相比于习惯8点之前吃早餐的参与者,9点之后才吃早餐的参与者,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高出59%。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辰时(7~9点)胃经当令,也是进食的最佳时间。
因此,建议早餐时间在7~8点为宜,最迟不超过9点。早餐食物应包括碳水+蛋白质+新鲜蔬果,比如:全麦面包片+牛奶+小番茄。
10点前运动
减肥防癌,效果更显著
同样是运动,早上运动更有“性价比”,在减肥、助眠、防癌等多个方面,都比其它时间运动更有优势。
早上运动时,体内一种可以激活糖和脂肪分解的代谢物水平更高。也就是说,可以消耗更多的糖和脂肪。
2022年的一项研究就发现,早上运动的女性平均减掉了10%的腹部脂肪,晚上运动则只减掉了3%。
发表在《国际癌症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与不运动的人相比,在上午8~10点锻炼的人,得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概率分别下降了26%和27%,绝经后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甚至能降低38%!
总而言之,把握好早起后的一两个小时,好处多多,错过就太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