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我们先从一个案例说起:
38岁的陈女士每天忙于工作,饮食几乎被油腻腻的外卖填满。但最近半年,她发现每次吃完油腻食物后,上腹部都隐隐作痛,体重也掉了6公斤。
感觉不对劲的她去了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医生说:这是一种癌前病变,要是再晚半年,可能就浸润性癌变了。
胰腺不起眼,可一旦长癌就非常致命,超80%的患者确诊时已经是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9%,堪称“癌症之王”。
而它之所以难发现,主要是症状太具有迷惑性。
这些症状可能不是胃病、肝病
而是胰腺在喊“救命”
胰腺癌早期几乎没有不适,即使有症状,也不具备特异性,很容易与常见的其它疾病相混淆,导致误诊。如果出现以下表现,千万多留个心眼。
胰腺癌常见的首发症状就是腹部不适或腹痛,一般为上腹部隐痛、钝痛、胀痛、灼烧感,常在饭后1~2小时发生,有时候会放射至后背。
而且胰腺癌的疼痛还常与体位有关,仰卧或脊柱伸展时,疼痛加剧;蹲下、前倾坐位、蜷膝卧位,可使腹痛减轻。
胰腺分泌的胰液会参与糖、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而当胰腺发生肿瘤时,可能会阻碍胰腺产生胰液,影响食物分解吸收,导致消化不良,同时可伴随食欲减退、体重迅速减轻。
另外,少了胰液的作用,脂肪消化不完全,就会随大便一起排出,导致大便有油花,即脂肪泻。这种腹泻往往频率高,一天甚至十几次,而且持续时间久,可连续几个月。
胰管和胆总管有一个共同的出口,如果胰腺肿瘤阻塞出口,胆汁不能正常排出,轻则导致胆管扩张,重则引起胆管完全梗阻,引发阻塞性黄疸。
首先表现为尿液变黄,逐渐加重为酱油色,随之眼白和皮肤在几天内迅速变黄,大便呈陶土色,同时可伴随皮肤瘙痒。
胰腺癌可能影响胰腺功能,妨碍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升高血糖。约60%的胰腺癌患者会出现血糖突然升高,特别是以下2类情况要当心:
①无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人,突然出现血糖升高,需要警惕胰腺癌。节目中曾经提到,新发的糖尿病患者有1%~2%是胰腺癌。
②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异常,本身就是胰腺癌的危险人群,而且糖尿病时间越长、血糖水平越高,胰腺癌的几率越大。尤其血糖从稳定突然变得不稳定,用药也无法控制时,要警惕胰腺癌。
【小贴士】
以上症状只是有胰腺癌的可能性,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如需判断胰腺情况,通常需就医先进行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
若报告显示肿瘤标志物CA19-9、CEA明显升高,或超声显示胰管胆管扩张、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团块等,就要警惕胰腺癌,应遵医嘱进一步筛查治疗。
胰腺癌很可能是吃出来的
3个饮食习惯正在“喂养”癌细胞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家族遗传、糖尿病都是胰腺癌的相关诱发因素。而除此之外,很多胰腺癌也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一项涉及数十万人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摄入量高的人,与较少摄入这类脂肪的人相比,胰腺癌风险增加36%;其中吃太多动物性饱和脂肪更危险,患癌风险或直接提高43%。
这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原因相关:
①高脂饮食会增加胆汁分泌,胆汁中的某些成分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能转化为致癌物,若反流进入胰腺,就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生风险。
②高脂饮食容易增加肥胖、糖尿病风险,从而可能诱发胰腺癌。
③高脂饮食容易升高血脂,诱发急性胰腺炎,若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变成慢性胰腺炎,胰腺长期处于损伤-修复的过程,也可能癌变。
所以,像肥肉、肥牛卷、肥羊卷、香肠、火腿、培根、猪油、牛油、奶油、黄油等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都要控制食用量。
胰腺分泌的胰岛素是人体内调控血糖的唯一有效物质,如果长期高糖饮食(如:精米白面吃得多、爱吃高糖水果、爱喝甜饮料等),导致血糖飙升,胰腺的压力就会与日俱增,从而可能诱发糖尿病,增加胰腺癌风险。
《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关于糖摄入量与健康关系的荟萃研究分析就发现,每天增加25g果糖摄入量,胰腺癌风险增加22%。
因此,建议大家:①高糖水果要控制食用量;②每周喝含糖饮料不超过1瓶(200~355ml);③主食用粗杂粮替代部分精米白面。
烟草中的致癌物可通过血液循环、胆汁反流等方式进入并伤害胰腺;酒既能诱发慢性胰腺炎,使胰腺硬化,又可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胰腺,增加胰腺癌的发生几率。
许多大规模研究都证实,吸烟、酗酒是胰腺癌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高1.7~2.2倍;每天酒精摄入量超过15克(约1.5杯)也和胰腺癌风险增加相关。
【小贴士】
胰腺癌的发生还与熬夜、暴饮暴食、胆结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有关,希望大家保持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有疾病早干预,降低风险。
多吃1类食物
辅助预防胰腺癌
这类食物就是富含硒元素的食物。
硒元素不仅能促进胰腺腺泡合成、胰液分泌,保护胰腺的消化功能;还能直接作用于癌细胞,是癌细胞的“杀伤剂”,帮助预防癌症。
国家推荐每天的硒摄入量为60~400微克,然而我国是缺硒大国,很多人硒摄入严重不足。建议日常可多吃贝类、海鲜类、鹌鹑蛋等含硒较丰富的食物,有需要者,也可服用硒元素补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