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乐活

别再不当回事了!这种最普遍的心理疾病,你可能正在充当它的帮手

2021-01-25 14:13 来源:青岛出版社

  这两年,明星患抑郁症的消息频繁上热搜,也将这一话题带到了大众的面前。

  令人遗憾的是,抑郁症在被大家熟知的过程中渐渐成为了社交资本。

  许多人抱着猎奇的心态去议论,甚至利用抑郁症的标签给自己带来关注和便利。近年来的网络上也因此有了“抑郁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说法。

  这种猎奇心态给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带来了污名,人们会感到抑郁症“谁都说自己有”、“随处可见”、“太容易伪装”。遇到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时,人们免不了也带着这样的揣测看ta们,这无疑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给ta们带来疾病以外更深重的痛苦。

  我们因此决定撰写此文,澄清一些对抑郁症的偏见和误解,让真正的抑郁症患者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误解一:得抑郁症是因为心态不好,

软弱、矫情、想太多的人

才会得抑郁症

  这可能是最常见的对抑郁症的误解。即使许多人已经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并不是简单的心情差,人们仍然会觉得,只有心理本来就有问题的人才会得抑郁症,心态好的人是不会得抑郁症的。

  事实上,抑郁症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原因。除了诸如神经质、消极应对等心理层面的易感因素,生理方面的变化,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除此之外,一些负面的经历也被证实是抑郁症的风险因素。

  童年遭遇虐待、抛弃等,被证明与重度抑郁症显著相关(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而其他生活中的压力生活事件,比如高水平的工作压力、工作中的不安全感等,也被证实会促使抑郁症的发生(Wang et al., 2012)。

  所以,认为心态不好的人才会得抑郁症,是非常不科学的。

误解二:得抑郁症都会感到悲伤、绝望

产生自杀的想法

没有就不是抑郁症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抑郁症患者都会想自杀。

  抑郁症分为轻度(mild)、中度(medium)、重度(severe),自杀倾向的产生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一般来说,轻度和中度抑郁症不被认为会增加自杀的风险(Robin et al., 2014)。一项在欧洲的调查也发现,在被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占46.67%,其余53.33%的患者并没有自杀倾向(Dold et al., 2018)。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会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对所有的事都失去兴趣”是比情绪低落更为普遍的抑郁症症状。

  更重要的是,对抑郁症的污名化也会导致人们故意隐藏自己的症状(Gillihan, 2017):一些患者即使不开心也要装作开心。临床医师们也发现,许多患者在就诊时不愿谈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只是聚焦在躯体的症状,认为自己只是身体出了问题(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误解三:治疗抑郁症主要靠心理调节,

患者要保持乐观,多跟人交流

多关注正能量的事情

  正如前文提到,抑郁症是有生理基础的,因此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并不能只靠“调节”。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也指出,面对中度、重度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是首要考虑(initial choice)的治疗手段。

  心理治疗也有助于抑郁症的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心理动力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y)等多种心理治疗手段,都被证明对抑郁症有效(Meekums et al., 2015)。

  虽然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病人自己的努力也非常重要,但专业人士的帮助才是治疗抑郁症最可靠的方法。前往三甲医院的精神科或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自己调整、朋友家人陪伴,都不能替代专业人士的诊断和治疗。

  抑郁症会破坏人的行动力、社交能力、思维方式……ta们会感到强烈的失控感,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可控,自己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

  而你的帮助会帮ta们在一定程度上“锚定”生活,找回一点对生活的控制感。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