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巧手神探》是一档让我下笔十分纠结的节目。这档节目是由《声临其境》团队打造的全新节目,延续了该团队关注小众艺术门类的制作理念。《巧手神探》主要关注的是“巧手们”,比如第一期节目中有蜡像制作者、分子料理家、微型家具艺术家,下一期还会有魔术师等等。
《巧手神探》节目的大体逻辑十分简单,五位明星“神探”每期挑战三名巧手,每位巧手都将自己的四件手作放置在一个房间内,与其他物品混在一起,神探需要找出手作获得胜利。最后三名巧手被甄别出的手作件数最少者胜出。
《声临其境》、《声入人心》、《舞蹈风暴》都以其对小众艺术的关注而显得极其可贵,也奠定了湖南卫视有关小众艺术综艺的品牌地位,显然《巧手神探》也在做这件事,但这档节目的设定却不是很能说服我给这档节目打出高分。
巧手的定义是什么?
这是看完整期节目最困扰我的问题,我在尝试概括这档节目时也没办法笼统地把第一期中出现的大师们强行分类,无奈只能叫他们“巧手”。同时这档节目的流程甚至让“巧手”的定义更加令人困惑。
五位神探一入场就接到了任务——甄别蜡像,他们眼前的人物只有一个是蜡像,其他都是真人。
紧接着神探们迎来第一个任务——在一个真人与蜡像混杂的房间里尝试找出四尊蜡像。
这样的设定让我理所应当地断定节目中的“巧手”指的是蜡像制作者,这是一档有关蜡像制作工艺的综艺,然而接下来的巧手们却各怀不同的绝技。
如果说巧手的定义原本就可以如此宽泛,那么这档节目就更令人不解了——承认巧手的多样性,却把多种巧手限制在同一种竞技形式中,甚至神探们和巧手们有竞争关系,巧手之间仍然有竞争关系。
神探和巧手们的竞争关系还算清晰,神探们要在多种物品中甄别出真正的大师手作,比如分子料理大师的作品混在一系列普通料理中,微型家具制作者的手作则以看不出尺寸大小的照片的形式呈现给神探。
但最后三位巧手中要选出一位优胜者就显得不是特别公平,三位大师来自完全不同的领域,作品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甚至节目之后还要选出一个整季节目的年度巧手。
如果说每一期节目出现的巧手都来自同一个领域,那么节目的逻辑可能会顺畅一些。比如第一期可以是三个蜡像制作大师的比拼,三位的蜡像放置在同一个房间,由神探去甄别,同时用更多的篇幅去介绍蜡像制作的工艺和难度。
这样一来对某一种门类的艺术介绍也能更深入,同时通过减少竞技中的变量(比如艺术的门类、蜡像制作主题的不同等等)来保证竞技的合理性。
巧手和神探,哪一部分更重要?
目前来看,《巧手神探》的“巧手”部分和“神探”部分是有一定割裂感的,明星们和巧手们并没有在节目中形成有效互动,甚至明星们和艺术品之间的互动也仅限于“猜真假”这一层面。
首先神探竞猜这一环节流程感很重,五位神探中会有一个卧底,卧底会提前和大师见面,并且可以得知真正的手作是哪几件。然后卧底要负责混淆视听,让神探甄别失败。
由于有这样的设定在,整期节目给我的观感是,明星并没有在认真竞猜或者努力观察艺术品,而是在努力找出卧底。
这样一来,《巧手神探》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本应该是节目核心的艺术的展示,成了明星走流程的辅助。更何况《巧手神探》的嘉宾中一位周震南,一位Angelababy,显然是为了吸引流量而来。
或许节目对这一门类的小众艺术没有自信,认为单凭艺术本身无法吸引足够多的观众,于是邀请明星加盟,增加节目看点,可艺术本身是否需要这样的平台去增加曝光?
《声临其境》、《声入人心》、《舞蹈风暴》有一定的造星属性,毕竟参加这些节目的要不就是明星本人,要不就是有才华,颜值方面也毫不逊色,有一定成为明星潜能的年轻人。之后一些从这一类节目走出来的年轻人也确实获得了一定参与湖南卫视综艺的曝光机会。
但如果要论这些节目对配音、美声、现代舞等等艺术产业的推进,可能谈不上。这些节目的意义可能主要在于让观众了解艺术的生命力。
《巧手神探》就更纯粹一些,来参与节目的艺术家们并不需要通过节目获得知名度,这档节目需要承载的任务,就只有将精巧的手工制作介绍给大众,仅此而已。既然如此,《巧手神探》为何要让明星参与进来,抢了艺术本身的光辉?
事实上《巧手神探》中的小众艺术在我看来更适合拍成纪录片,成为《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类的精品,艺术本身成为纪录片的绝对主角,更纯粹也更尊重艺术。如果一定要拍成综艺,那么还有《国家宝藏》式的拍法,也有明星加盟,但明星的演绎为展示古董文物而服务,不至于喧宾夺主,又有趣味性。
《巧手神探》聚焦小众艺术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目前一期节目看下来,对艺术的介绍浅尝辄止,反而明星猜真假玩得不亦乐乎,可惜了那些值得被深入介绍的艺术品。
好的出发点不是明星莫名其妙出现在这一类节目中的理由,当节目选择用明星获得曝光率,那么节目所获得的关注度也必定不是属于艺术的。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