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的不断升级,“测体温”逐渐成为一种日常“打卡”行为,无论进出小区、超市还是公司,都需一测,有些社区和学校,还会建议人们在家自行测温报备。
如此高密度的测温,自然会引发不少疑问:
我的体温一直测出来37度多,是不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公用的温度测量机器,会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我们准备了5个体温测量的相关问题,来解答大家的疑惑。
体温测出多少度
才算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了正常范围的上限。
通常定义的正常体温范围在36~37 ℃ 左右,但由于测量方式及工具的不同,这样简单的定义就显得不够用了。
根据《诊断学》及UTD参考文献,我们整理了一份相对全面的“人体温度表”:
而我们常测的“额温”和“耳温”,因影响因素多,无标准参考范围,临床习惯参考“腋温”。
根据这个标准,如发现自己有发热症状,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还有很多特殊因素,会导致体温上升。
哪些情况
能让体温产生波动?
天气、饮食,甚至是生理期,很多因素都会对体温产生影响,使其超出正常范围。
所以测出体温偏高,先别慌,看看是不是有下面这几种情况:
气温高则体温高,气温低则体温低
体温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在高温环境下(比如开暖气的车内),你的体温可能会稍有升高,在低温环境下(比如冬天的室外),你的体温则可能稍有降低。
在这些情况下,测温就可能存在误差,去常温环境中待一会再测量会比较准确。
早上体温低,下午体温高
人的体温在一天中,也会略有变化。
早上起床,体温处于低谷,下午接近傍晚,体温处于高点,两点之间的峰值差距大约在0.5℃左右。
运动和进餐后,体温高
在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
婴幼儿体温高,老年人体温低
婴幼儿因代谢率高,体温通常高于大龄儿童和成人;老年人因代谢率较低,体温常低于青壮年,所以老人严重感染时,可能也仅表现为低热。
女性排卵期、妊娠期体温高
女性在排卵期体温大约会升高0.6 ℃,并维持该体温水平直至月经来潮(因此也有人通过监测体温来预测排卵期)。
另外,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会使体温升高。
有人可能会问了:如果上述情况都没有,依然有发热,就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了吗?
“发热”是否意味着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不是,很多问题都会引起“发热”。
不要因为“发热”就盲目去医院,这样反而会提高感染的风险,在家隔离,保持观察,通常几天后会好转。
如果你在发热或咳嗽的同时,还涉有以下4种情况之一,请及时就诊。
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聚集性病例(发病前14天内,参与过聚集性活动,且聚焦性活动中有2例及以上确诊)。